先有蛋还是先有鸡,富士康产业配套该如何发力
富士康大量招收普工,辞职自离均可进厂,有意者联系我处,
沿光谷二路向富士康武汉科技园行驶,路边一个新建的校区光鲜大气。这是重组后的光谷教育集团,不少富士康员工的孩子在这里上学。为配套富士康,武汉不遗余力。去年6月以来,该市集教育、社保、人事等行政力量,为富士康招工;规划流芳新城,以容纳未来10万员工。尽管各方已很努力,产业配套弱仍是富士康挥之不去的烦恼。
6年前,富士康落户武汉时,不少人预言:富士康的到来,将吸引众多产业链配套企业入驻。郭台铭本人也曾表示,富士康将积极考虑与武汉本地企业“垂直整合”,充分利用本地的产业基础及原材料优势。然而,6年过去,配套仍是短板,难以满足企业需求。以原材料为例,“除了包材可以在武汉本地配套,与产品相关的零组件大多从外地进来,成本高。”陈聪汉说。
一家在深圳给富士康配套的配件企业表示,配件企业仅仅只因为富士康而落户武汉的话,销量不够,成本太高。在配套企业看来,先做大产业规模才能配套;在生产企业看来,配套完善了,企业成本低了,规模才能越做越大。到底是先有鸡,还是先有蛋?纠结似乎仍未解开。富士康反映,在武汉,不仅配套企业少,物流也遭遇瓶颈。
走铁路,因货源不足,被誉为“新丝绸之路”的汉新欧已经停摆;走水路,武汉开辟江海直达航线后,富士康的货物从阳逻港到上海洋山港只需要72小时,效率大大提升。然而,一些突发事件还是会产生影响。“长江上一旦起雾,货轮只能慢慢开,客户急得直跳脚!”陈聪汉说。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:同样一台台式电脑,沿海企业出口价格比武汉富士康出口价格要低3美元的物流成本。
3美元,对富士康意味着什么?他打了个比方,假设一个产品成本100美元,客户将拿走70美元,剩下的30美元中,还要刨去材料成本、制造成本等费用,代工企业能拿到手的,少之又少。“降低成本,精打细算,我们甚至要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三位数字。”直面难题,陈聪汉仍然乐观。“国家正在启动内需,武汉的优势在于内陆市场。未来,可以多开拓内需市场。”
来源:电气自动化技术网